回顧2018生態環境治理工作:
2018年,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,基本主城區黑臭水體,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,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16天、同比增加13天,PM2.5平均濃度下降11.1%
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,環境質量實現新 。
認真落實“共抓大保護、不搞大”方針,上游意識,擔起上游責任,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。
2019建設生態環境新目標制定
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實施五大環保行動,抓好 環保督察和中辦二次回訪反饋問題整改,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。
打好碧水保衛戰,深入落實河長制,加強水源地保護,狠抓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提標和管網配套,碼頭船舶污染防治,嚴懲超標排放、偷排偷放等行為。
打好藍天保衛戰, 治理柴油貨車污染,抓好施工、道路等揚塵管控,加強餐飲油煙、煙花爆竹燃放等專項治理。
打好凈土保衛戰,開展 行業、企業土壤污染摸底調查,污染場地風險管控,完善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處置設施,建設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。
持續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,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。學好用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“兩山論”,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、生態產業化“兩化路”。
加強生態保護
深入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,完成營造林600萬畝以上,推動500萬畝 儲備林建設。
加快 省市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,實施三峽庫區消落區治理。
推進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 工程試點,加快建設生物多樣性示范區。
清理整治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和農地非農化問題,還自然以寧靜、和諧、美麗。
推進產業生態化、生態產業化
加快發展生態農業、生態旅游、生態康養等綠色產業,壯大節能環保、清潔生產、清潔能源產業,培育綠色低碳新增長點。
推行綠色建筑,發展裝配式建筑。
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。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,倡導勤儉節約、綠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深化生態監管體制改革
推進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體制改革,建立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體系。
嚴格執行 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清單,建立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體系。
落實能源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目標責任,黨政 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、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,讓生態紅線成為不可觸碰的“高壓線”。
創藍環保以權利配合 政策,推出新產品(布袋除塵器,靜電除塵器,UV光氧等設備)為建設生產環境做出突出貢獻。